洪洞移民后裔现已遍布华北各地并由此而外迁全国乃至全世界,可以说洪洞移民是我们中国移民史上非常浓重的一笔。但洪洞移民有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大家,那就是洪洞移民究竟是发生在那个时期?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很幼稚,太缺乏常识,洪洞移民不就是明朝的事嘛。其实这个问题远没那么简单。
大家所公认的洪洞移民确是发生在明朝初期洪武、永乐年间。由于元的统治、元末的战乱和靖难之役华北和中原地区人口迅速锐减,为了恢复生产,移民是前提。著名的洪洞移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人们对这段历史研究的比较多,有人曾详列了明初的八次移民的各类数据,使大家对这段历史有了比较感官的认识。但在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自称为洪洞移民的后裔们都说自己的祖先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比如商水县白寺的郭氏家谱就记载说先祖是明中期由洪洞迁商;张庄乡的地名档案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东屈庄屈氏“屈姓于清初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安居,故名屈庄。”;张九庄“清初,张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小河湾“该村李姓在清初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于枯河湾内,”;杨单村“明朝末年,杨、单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于此建二村杨庄河单庄。”等等。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除明朝中后期从洪洞迁来的人号称洪洞移民外,还有清朝初年从洪洞迁来的移民也自称是洪洞移民。这个问题怎么理解?
翻阅《周口地区志》查到如下记载:
1、大事记中有“洪武四年(1371年)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移民于陈。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山西泽、潞二州移民于太康。”
这里的陈指的的是陈州,当时辖宛丘、商水、项城、西华、沈丘五县。
2、卷三人口、民族章节中有“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向中原大量移民,在区内定居者甚多。……清军入境后大肆杀戮,避兵之民再度南徙。顺治年间又分别从山西洪洞县,河北荆格答村,封丘椿树胡同,开封北刁村等地迁入大批移民。”
《洪洞移民是怎么样迁居南阳的》一文中亦写到:“明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地对人民横征暴敛,终于造成了明末李自成起义,南阳盆地再次受到战乱之苦,南阳人口再度锐减。……
上述情况表明,到了明末清初,南阳境内又变得地广人稀了,为了解决田园荒芜,劳力匮乏这一现状,清政府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大批人口由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迁入境内。”
从这些官方的记载中我试图去解答上述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于明朝初年洪洞移民规模大、影响深远以至于后来包括明中后期和清初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原本不属于洪洞移民的移民也自称是洪洞移民。其实他们这样称也并不为过,在他们从洪洞外迁的时候谁也没有给洪洞移民下过一个具体的定义,什么时期的移民可以叫洪洞移民,什么时期的移民不可以叫洪洞移民。这些移民大都属于当时的弱势群体,作为弱势群体总会寻求某种依靠,大家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迁来的,说不定还是同一个祖先的后裔,先期的洪洞移民已经站稳了脚,拥有了良好的声誉,后期达到的移民借用一下这种声誉有何不可呢?这样还可以壮大洪洞移民的力量,相互之间情感亲近,相互帮扶。
如果说后期达到的移民借用先期到达的移民创立的品牌而融入其中一说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洪洞移民就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明朝的洪洞移民和清朝的洪洞移民。明朝的洪洞移民就应该包括明后期的洪洞移民,清朝的洪洞移民则主要是指清初的洪洞移民。从我所见到的官方记载资料中可以看出,作为政府所说的“洪洞移民”实际上已经包括了清朝的山西移民。
洪洞移民的歌谣,歌谣曰: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要知故乡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呱窝。
谁是古槐迁来人?
脱履足趾验甲形。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347c050102w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