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杨楼,居住杨埠镇东十二里处。东靠杨湖、北至杨河南岸;西与老任店、东岗寺、后刘庄接壤,南与王店、梁店为邻。始祖杨公讳栋、就在这里繁衍子孙。始祖葬地,在老任东,东岗寺前、刘庄后面。解放前尚堆垒如故。春祭清明,后代子孙,多去添土祭祀。占地与高度,可与砖瓦窑比美。听老人口碑、祖坟有二,在某年春,不知被某地本族后人,偷迁去一坟。
解放后,从初级社,到人民公社,经过大鸣大放大跃进。多次平坟增地,阡陌合垅,始祖坟被夷为平地。坟地旧址,现已建了瓦房、平房。是刘姓分衍的群众居住。分支后的坟营,在1958年那个动荡的年月,为了清理群众家底。伎居民四角挪动,互相搬家,而祖坟都迁至“祖先乐园”,杨氏宗族的祖坟,都迁至现在的村中心,原大庙前,占地约八亩。其他坟营,全部平掉。运动过后,分门别户,又在自己祖坟的原址上,垅土为记。现以营子地、老柏林、村前、辘轳弯、村后等地址,平后又垅,反覆数次,尚有旧址。
我族子孙,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解放前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农税苛重,匪夜抢夺,兵荒马乱,民不了生。民国二十余年间(年月不详)老德政起反,打入了老杨楼,抢尽了财物和牲畜,临走把全村的房屋,一火焚烧。宗族人等,杀伤外流,数少过半。民国三十一年,全年稞立未收,后秋荞麦,又被霜打坏,全年绝粒,饿殍遍野,加上瘟疫流行,父子不相顾,兄弟妻子离散。听老人谈,全村绝户十余家之多。
解放后翻身分田,生活有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生态都有了提高。1958年后,由于党内路线分歧,59年大刮浮夸之风,粮食尽购,生活紧张,亦有饥饿至死者。1975年8月,我村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平地积水数尺,除杨世亮一家的房屋没倒外,全村的住房,全部倒塌。加上疾病流行,全族又有一次大的灾难。十年浩劫,四人帮倒行逆施,帮派纷起,互斗频繁。社会德风日下,户族向相菲薄。为此,在1995年4月,老杨楼与高杨店等户族,共同发起,重订杨氏宗族公约如下: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奋工作,忠于职守。
二、光明正大,主持正义,明辨是非,不计名利。
三、言谈谦和,举止文雅,尊老爱幼,待人以礼。
四、宗族亲友、街坊邻里,亲密团结,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和睦相处。
五、教育子女,诚实正直,赡养父母,尽心谒力。
六、疼爱儿媳,力所能及,孝敬公婆,诚心诚意。
七、兄弟姐妹,妯娌夫妻,不计小节,顾全大局,互敬互爱,团结互助。
在订立宗族公约的同时,又共续十六字<见九页>作为今后起名之用。
今秋项项市,北杨楼宗族,发起增续家谱一事,实是功在百代,利在千秋。他们派杨国斌来平舆找老杨楼联系此事,我们立即成立了“杨氏宗族理事会”十五人,分工入村,到各家细致访问,由茂松汇总造册,共同把老杨楼杨氏宗族后续家谱工作搞好。
在图谱后,追叙了几例传说,自古以来,口碑相传,是否与事实相符,还需改正。已逝工作人员,简介较为单纯,出生与逝世年月尚未清楚。留空以后填注。现在工作人员,因时间紧迫,未通知本人介绍,撰写时略记大概,以后等有志之士,填写补充。
家谱后收集中国家训:修身篇60条;冶家篇57条,处世篇46条,合计163条,给今后我族子孙,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道德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为了与北市宗谱汇总事繁时短、工作紧促,加上个人文化素质浅薄,难免有所舛错。请后学者批评改正。
十三世孙茂松沐手撰
公元二〇〇二年农七月二十八日